近期媒体报道,我国一些行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远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企业达标排放的水仍然是相当于劣Ⅴ类地表水的废水。在浙江,虽然当地环保部门称一些纺织印染、化工等工业企业实现达标排放,但周边居民仍感到污染在加重,庄稼死亡甚至癌症发病率上升的问题就发生在他们身边,这些媒体和居民显然认为排放标准过于宽松。我国现行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到底是宽松还是严格?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看法。
在一些排放标准修订过程中,总有企业反映限值过严的问题。比如,新修订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发布伊始,就在业内引起轩然大波,甚至被称为“世界上最严格的标准”。火电行业曾通过多种渠道呼吁,希望能放宽标准限值,环保部门也因此承受了巨大压力。
环境质量标准定位于保护人体健康、自然环境和社会物质财富,其制定的依据是环境基准和环境状况调查,前者是对环境中污染物含量对人体健康和/或生态环境的“剂量—反应”关系,后者是对环境中污染物分布情况和发展趋势的调查分析。制修订环境质量标准就是结合现实环境形势及其对人体健康、生态环境的影响情况拟订下一步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
污染物排放标准是为了实现环境质量标准而对各行业规定的基本环境准入条件,其制定依据是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要综合考虑国家产业政策、环境保护要求、行业清洁生产工艺、污染治理技术、产排污情况以及排放达标成本效益,是在特定环境形势下各排污单位均应达到的基本排放控制水平。 也就是说,环境质量标准是从人体健康和生态健康要求“倒推”出来的“目标值”,污染物排放标准是从行业技术经济能力“顺推”出来的“起步值”,环境质量标准与污染物排放标准不直接挂钩,必须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确保区域环境质量达标。
排放标准制定必须考虑经济上可行
排放标准主要依据行业技术发展水平、污染控制成本效益分析情况制修订,是对排污行为的基本要求。“排放标准并不是越严越好,必须考虑技术上可达、经济上可行。严格的标准是必要的,但过于严苛的标准就是逼着大家造假。”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副司长王开宇直言。在排放标准制修订过程中,要对相关行业的工艺、技术水平、承受能力等进行深入研究。
对于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量大面广”的主要污染物,在修订相关行业排放标准时要充分考虑行业分担率、当前排放情况、技术水平等,同时也要兼顾行业公平性。
是不是所有检测出来的污染物都要被列入排放标准?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标准处处长裴晓菲说:“化学物质有几百万种,都列入标准是不现实的。标准项目设置要考虑检测技术、治理技术水平、经济成本、执法成本等问题,将普遍存在、科学上已经明确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物质列入排放标准控制。”
环保标准为环境管理服务。结合当前我国环境管理总体形势和重点任务,制修订排放标准优先将以下污染物纳入控制指标:国家实行总量控制的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重点区域环境质量的突出影响因素颗粒物、总氮、总磷、VOCs等;严重危害环境和人体健康的重金属、POPs等;重点行业的主要特征污染物。截至目前,我国现行有效的环保标准1471项,其中排放标准147项,覆盖了污染物排放的各重点行业、领域,其中水污染物排放控制项目总计124项,已与美国水污染物排放法规中控制的126项指标基本相当。
污染物排放达标和区域环境质量达标
在每一项标准的修订过程中,都要进行减排的经济成本和环境效益核算,这在标准编制说明中都有详细介绍。虽然有些标准的实施会使企业成本较大幅度增加,但考虑到当前环境污染严重的大背景也出台实施了。比如,今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会使企业治理成本增加4~5%,即使在我国纺织染整技术最先进的浙江地区,企业达标率也很低。“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加严标准限值,让大部分企业都不能达标,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会造成普遍违法、法不责众的情况。
排污许可证中设定更严格许可条件,提出更全面的排放控制要求
发达国家如美国、欧盟虽然也对部分重点行业制定了排放标准,但排放标准的实施通过排污许可证管理进行,具体到每个排放源实际执行的是“一厂一标”:假设A、B两家工厂在生产工艺、原材料、产能、产品种类等方面全部相同,但A工厂所在地区有较多环境容量,距离环境敏感目标较远,B工厂所在地区污染源密集,环境容量有限,距离环境敏感目标较近,那么,这两家工厂执行的排放限值可能有很大差异,也许A厂执行统一的行业排放标准限值即可,B厂却需要执行比排放标准严格数倍的限值,具体执行的限值要依据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来确定。
排污许可证中设定更严格的许可条件,这不仅是要求执行更严的末端排放限值,也可能包括对排放总量、排放源位置、采取的技术工艺、排放时间频次等提出限制性要求。也就是说,排污许可证中设定的许可条件以排放标准为基础,但不是照抄排放标准的限值指标,而是结合具体情况提出更全面的排放控制要求。
我国的环境管理主要包括8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限期治理、排污许可证、排污申报登记、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标准总被打折执行
不少地方存在选择性执行污染物控制项目、适用排放标准错误等问题,削弱了排放标准的约束和规范作用。标准本身规定的各项指标本应全部执行,但常被打折扣。
标准制定科学合理很重要,执行更重要,排放标准作为“合规性”的基础要求,至少标准本身规定的各项指标应全部执行。但是,由于行业经济技术状况、环境监管成本等因素,标准本身的执行也经常会被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