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两年水行业相关政策的出台,环保企业积极备战技术,纷纷借机向水处理靠拢,能抢占市场先机。《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制定和启动,中国即将迎来一个预计2万亿元的投资计划。与普通竞争性行业不同,环保产业属于典型的政策驱动型产业,政策导向将直接影响整个产业未来走向。
自去年以来,国内水环境领域政策频出。2012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从国家层面敦促各省(区、市)完成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功能区限值纳污控制指标分解确认工作。同年4月,国务院批复了《重点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提出了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提高工业污染防治水平、系统提升城镇污水处理水平等多项任务。
今年7月1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促进信息消费,拉动国内有效需求,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在国家加大环保治污的政策推动下,除了碧水源、万邦达等行业龙头外,一些公司也纷纷借机向水处理靠拢。
从多家企业了解到,市场真正启动还需时日。资金、技术和标准是制约市场的几大因素。 解决不了资金问题,政策就仅是一句空话;没有落实到具体的法律法规,也没有正儿八经去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企业立项就缺乏依据;治理过程中的监管,治理完成后的验收,还是一片空白。 对于企业来说,较量已暗中开始,只待发令枪响时,能抢占市场先机。
国内企业由于产品竞争力较国外严重不足,与国际上标准化、成套化、系列化水平之间存在差距,大多在中低端产品上竞争激烈,在高端产品上难有得意之作。目前市场远未启动也是给国内企业争取时间研发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尽管这个市场规模庞大,如果国内的水污染治理企业不能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这块蛋糕将更多地被外企侵占较大的份额,并且高端设备的收益远高于低端产品,而国内企业在低端领域加剧竞争又会进一步挤压利润空间。